欢迎光临四明村网站,四明村四季明净,打造绿色山村!

180-1126-0388
151-9621-6150
159-8371-8283
对口帮扶单位:交通运输部第一结对帮扶工作组
马尔锅庄 嘉绒锅庄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四明村

扶贫动态

 

四明特产

联系电话 支部委员会:151-9621-6150村民委员会:159-8371-8283

扶贫动态

马尔锅庄 嘉绒锅庄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发布日期:2021-12-03浏览次数:841

       “马尔锅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一千多年,这门古老而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它经长期传承繁衍,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动律体系,并呈现出嘉绒藏族文化特质的审美功能。千百年来生活在马尔村的嘉绒藏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辛劳耕耘中创造了古朴厚重的“马尔”文明,犹如璀璨的繁星,光华绚烂。在马尔村歌唱跳舞对于藏民们来说并不是十分新鲜的事,因为能歌善舞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性。
       “马尔”人民生活在大渡河上游,小金川流域的高山峡谷地区,东面是“四姑娘山”、西面是墨尔多神山,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世间独一无二的“马尔锅庄”。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人民集体劳动、集体狩猎,在劳作之余,人们便放声歌唱,尽情欢娱,用歌声和舞蹈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锅庄这一独具魅力的民间舞蹈,它源于生活,又经千百年的加工提炼,选择与组织而具有常化的特征——富有节奏性、韵律性。因此“马尔锅庄”就有了过年、过节、朝山、犁地、下种、收割、打青稞、骑马、牧羊、酿酒、打场等劳动歌舞,有送样佛和神灵、又有颂扬英雄的歌舞,以及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房落成、迎宾待客等锅庄。
       在嘉绒藏语中锅庄叫做“达尔嘎”,达意为兴旺发达,嘎意为高兴之意,相传公元一千多年前从象雄来到嘉绒地区的大活佛“格冬”降妖取得成功,举行的庆祝活动,每年正月十五人们都要穿上盛装载歌载舞,举杯欢庆,跳上一台粗犷豪放的大锅庄舞。第一锅庄:“格冬”歌颂降妖取得成功的过程,歌词为:“格冬”提整嘎吧日瓦动,“生木”灭过地危德动上;拉平层层,嘎吧日瓦动,地动吧吧地动上。第二锅庄是:“嘎嘞喔”啊嗡吽,啊啊嘎嘎嘞喔啊喁嗡嘟。嗡嘛吱咪叶嘎嘞嘟。啊嘎啊嘿嘟吱嗜,啷哺唏唏吗吗唆哈,就这样从歌颂佛与神灵到自然情趣,分类复杂,丰富多彩,还有歌颂嘉绒墨尔多神山的锅庄等等,变化多,绵长悠扬,锅庄又有大锅庄和小锅庄之分,马尔锅庄是嘉绒最古老的民间舞蹈,舞蹈的步伐有固定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其舞步缓慢,舞姿端庄稳健,情绪含蓄虔诚,富有浓郁的藏族礼仪舞蹈的风格。
       大锅庄主要用于过年、过节、接待贵宾和歌颂英雄等中大的活动仪式,大锅庄的表演都有入场式、开坛仪式、锅庄表演三个部分,在场中置一坛青稞酒,男女按年龄大小而依次站立,海螺吹奏乎走在最前,再是唢呐吹乎紧跟着莽铜吹奏乎,一对年轻女子用哈达提住莽铜并有二男吹奏,再跟着是鼓手,挥手,男女各成一对缓缓进入场地后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男性作开坛词,通过开坛来祭天地、祭祖先,祈求佛和神灵保佑人丁兴旺、畜群发展、财源广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扎西德勒,领舞者手执串铃,先歌后舞,不同年龄身份的领舞者所跳的舞不同,唱腔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不同,随着歌的节拍,逐个跳起来,踏着缓慢的舞步顺圈而舞,有一年轻美丽的女子手捧方巾,随着拍踏向领舞者,走过去两人同时下蹲,双手平举,男方主动接女方手中的方巾,以表示对女方的尊重,按程序,先跳一段颂扬喜庆之舞,然后跳颂扬佛与神灵和日月山川为主要内容的集体舞蹈,最后跳以吉祥如意、扎西德勒之意为主的舞蹈,场面波澜壮阔,引人入胜,大锅庄是在一定范围、一定场合,有组织、有纪律、有敬仰崇拜意味的歌舞形式。
       小锅庄的形式则带着随意性,它是嘉绒藏族先民用以抒发思想感情,消除疲劳和空寂的的歌舞形式,不拘时间的限制,属于民间自发性的娱乐活动,有青年男女的锅庄,有房屋落成的锅庄,男婚女嫁的锅庄,充分表达了马尔人民的真实感情,在什么场合,就跳什么锅庄,唱什么歌词,只要几人便可而舞,举手投足间,人生的得失成败,功名利禄如过眼的云烟,唯有善待生命,知足常乐留驻心间。每逢喜庆的时候,乡邻们都会自发围在寨子房内的火塘边载歌载舞边唱边跳边喝酒。锅庄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锅庄,锅庄是马尔藏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中的锣鼓锅庄,属小锅庄里的一种表演形式。相传与当地新春佳节之际的舞狮习俗息息相关。也就是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寨子里舞狮的队伍应邀到有名望的家族或者专门准备了咂酒、酥油和牛羊肉食等祭祀用品的人家表演的时候,“狮子”、乐队和在场的男女老幼,在锣鼓手的引领下,按照传统锅庄表演的舞步,踏着激情的鼓点,一起跳起欢快的锅庄舞,在营造欢乐祥和节日喜庆氛围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大富大贵……
       马尔村人跳锅庄所穿的服饰独特,表现别具一格。头饰人民通常头戴松皮帽、金丝毡帽、狐皮帽,妇女佩戴更为华丽,女人多搭头帕,根据年龄不同搭头帕的宽度有所不同,头帕上妇女们自己绣上各种彩色图案,有吉祥图、花鸟动物等,用长发辫和成串的珊瑚戴各种形状的银制头饰,也有夏季时盘扎红头绳或者青丝绳,耳垂松耳石或珊瑚镶嵌的金银耳环。项饰和胸前配饰:颈项上挂名贵的九眼珠,珊瑚珠项链,胸前还佩戴着银嗄乌(装有佛经、佛像的匣子)。腰饰:多数人腰系一条以银元或是银花镶嵌而成的银带,下悬錾花银包、银链,也有围自己编织的各式花腰带,腰带根据所用彩线的多少不同而成为“股”,如:十一、十五、二十五、四十三等等,上面可绣的花纹有百种图案。男人腰间佩戴嵌有珊瑚或玛瑙的藏刀,上面还配有牙骨筷子一双(一般为象牙),在旧社会用于防人下毒。服装:身着用水獭或虎豹皮镶边的氆氇装。男士用银链佩挂嗄乌,女士披上以各式花纹镶边的披毯,披毯正中绣吉祥图,披毯的颜色鲜艳,一般为同一颜色,花纹不同,恰好同身上的穿戴和披挂协调。鞋:脚穿藏式马靴。
       马尔村藏族的心中,跳锅庄便是一种隆重的聚会,这是男女老少喜欢穿着华丽的衣裳,佩戴昂贵的首饰,身着用水獭或虎豹皮镶边的氆氇装,其价值之昂贵,多者高达数十万元,令人咂舌,穿着盛装跳起锅庄是个性、力量与美丽的完美结合。山水、草木、鸟兽孕育着歌舞的环境,造就了马尔村人的活泼的天性,再加上祖先留下的能歌善舞的遗传基因,使这里成为了歌舞的天堂。可以说“锅庄”是一种文化,因为作为一种舞蹈样式,它已经在马尔村流行了千百年,彰显了马尔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格。
       马尔藏族群众能歌善舞,人民常常借歌舞传情或低吟浅唱,诉说忧伤或高歌劲舞,抒发奔放的情怀或婉转缠绵表达款款的深情。对山川神灵的礼赞,对甜蜜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憧憬,都是歌舞的内容,马尔人是用歌舞展示生活的激情,没有了歌舞,马尔村人就会认为生活会变得平淡无味。每逢喜庆佳节和民间传统聚会如庆丰收、朝山会等,男女老少便偏偏起舞,跳起优美的“马尔锅庄”无需华丽的舞台,不用时髦的器乐伴奏,只要择一坝子,男女各列一对,人数不限,围成一个圆圈,踏歌而舞。男女队轮番和歌对舞,一轮又一轮,酒酣情浓歌舞不休。
       一、基本情况
       宅垄乡马尔村位于小金县城西14公里的小金川南岸,四周崇山峻岭,沟谷纵横,海拔2200米至4500米以上,高差悬殊大。全乡有耕地主要分布于河谷和半山地带,这里气候温和,生产条件较好,一年均能两熟,生产比较稳定,全年无霜期20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主产小麦、豌豆、胡豆、洋芋和经济林木苹果、核桃、花椒等。
       由于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居住在这里的民族种类单一,所以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就保持着纯朴的民风民俗,并善长于歌舞,因此马尔锅庄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从而形成了马尔锅庄生长,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
       马尔锅庄源自苯波教在小金传播开始就逐步形成并自成风格,迄今已有1千多年历史了,马尔锅庄最初为苯教的祭祀民俗活动,因而苯教的文化反映在锅庄中时,使之形成了一套表演程式如:过去锅庄表演前要请苯教高僧颂经,然后煨桑(燃烧柏树枝)祭祀麦尔多神山,然后进行表演,近年来表演前,场中摆放一至两坛咂酒,由德高望重的艺人开坛、祝词,(同时点燃柏枝)。锅庄开始前女队一代表要向男领舞者献上帕子一张。锅庄表演时,男女舞队齐声唱起优扬延绵的歌曲,随后锅庄表演便正式开始。相传这是源于古代,锅庄开始前,要向部落首领,土管头人敬献珍贵的兽皮和鹿角等东西,或是迎接出征的亲人凯旋而归。马尔锅庄的分类有庆祝丰收、婚庆、建房等庆祝式舞蹈,不同身份的领舞者所跳的舞姿不同、唱腔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一般长辈所跳锅庄主要表达敬神、敬拂,具有祭祀性质;中年舞者主要表达命运、前途及生活的一种向往;年青舞者一般表达爱情及美好生活。马尔锅庄的唱词结构格律严谨,以韵律为主,词句结构为七字句式和八字句式。曲调为五声阶和七声音阶,因而旋律高低起伏不大,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轻快。马尔锅庄的服饰区别于其它锅庄服饰,男的一般戴由狐皮帽子、水獭皮镶边长袍、绸缎腰带、真皮靴子,项上佩戴“嘎乌”护身符,,配以金银珠宝、珊瑚首饰及藏刀,雍容华贵,气派十足;女的披绿色披风,整个穿戴佩饰,配色讲究美观大方。
       马尔锅庄经历了时代的兴衰演变,特别是近年来,民族文化艺术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的开展,马尔锅庄才又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历史渊源
       嘉绒锅庄源于公元2世纪苯教传入阿坝时期,(东汉顺帝时期),据《美言宝论》记载,苯教徒吉尔多美在嘉绒墨尔多神山下掘出三十五部苯教经典后,一天他睡梦中上天托梦于他,要他顺大渡河往上修建苯教寺院,作为弘扬苯教的基地,吉尔多美按照神灵所示,顺河流往上走,来到今金川县安宁乡,果然发现与梦中所说相似的地方,于是他便在此动工修建苯教寺院“雍忠拉顶”,成为当时藏东地区最大的苯教寺院。雍忠,即右旋万字符号“ 卍”。唐玄宗四十三年(755年),促浸(今阿坝州金川县)部落第二十五代首领克窝崩尔甲、促浸夏骁色康庙著名法师赞巴兰卡为举行新宫殿“列维坡让伊哲”(勒乌围土司宫殿)和“雍忠拉顶寺”落成大典,特从部落、色康庙和嘎尔安寨(今安宁镇)精选能歌善舞的僧侣、艺人,组建“嘉绒促浸陆嘎尔巴”(藏戏戏班),在原有歌舞、傩戏的基础上,根据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和藏历年传统傩戏“阿尼格东”(意降妖除魔英雄),创编了《格东特青》,于当年虎月(阴历十月)10-25日在部落举行的“斯格任青波”(供施法会)和勒乌围宫殿竣工典礼上演出。 唐顺宗元年(805年),嘉绒藏戏得到著名藏族语言文学、编译大师毗卢遮那的传授推广。 在原有藏戏班的基础上又相继发展了绰斯甲(今金川周山)、缵拉(今小金美兴,意天子、凶神)、沃日等戏班,创作了《曲斯古赞里》、《阿祁来》等剧目。嘉绒藏戏逐步在嘉绒十八土司领地流传。此地“民间歌舞”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马尔锅庄
       三、基本内容
       马尔锅庄最初为祭祀性舞蹈。每年腊月13日祭祀山神和次年春分时节祭祀节令时,都要跳锅庄。最初的锅庄称为“达尔嘎底”(大锅庄)属礼仪和颂扬性舞蹈,主要是在祭祀和迎送达官显贵,和佛高僧时表演,舞蹈庄重,沉稳,舞步缓慢,充满着含蓄和虔诚。歌词多为颂扬头人,达官显贵以及祝贺寺院,官寨落成等内容。
       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尔锅庄逐渐演变出了另一种舞蹈形式称为“达尔嘎仁”(小锅庄)。小锅庄是马尔人于自娱自乐中创造出的又一种锅庄形式,马尔人用它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消除劳动和精神压迫所带来的疲劳和痛苦。此舞不拘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又能体现马尔人的真实感情。小锅庄舞蹈动律热情奔放、歌词多以劳动、生活、爱情及家乡风貌为主要内容。马尔锅庄曲调除大锅庄使用《尕尔觉忠则》作为固定曲调外,其余曲调与舞蹈动律为间接关系,也有少数直接关系的如小锅庄的《拉拉依姆》曲调活泼轻快,欢快的曲调配以青年男女的激情,舞蹈由慢至快,最后达到狂歌狂舞,在青年男女的吆吼声中结束。
       四、相关器具
       马尔锅庄主要器具有“咂酒坛”,咂酒杆,哈达、帕子;男子佩饰有吊刀(长35公分,刀鞘用银皮包裹嵌镶珊瑚珠宝);男的项戴“嘎乌”护身符,夏天穿大襟毛领衫,扎红绸或花腰带,头戴狐皮帽,脚穿自制牛皮尖鼻藏靴。冬天则穿各色缎面大襟藏袍,镶豹皮,头戴狐皮帽;女子头戴绣花黑底头帕、耳环,披绿色风。乐器有海螺、蟒筒、萨那、鼓、钹、锣等。
       五、基本特征
       1、马尔锅庄区别于其他锅庄的最大特征是,跳锅庄时,男女舞者先排成两排,一女子向男领舞者献帕。开坛仪式结束后再由男排在先女排在后开始舞蹈。
       2、马尔锅庄动律上的特点是,男队在舞蹈中起引领导作用,女队则随着舞蹈行进的不同阶段开始有唱词,大多起和的作用,这样的动律是其它锅庄所不具备的。
       六、马尔锅庄传承现状
       迄今为止,在各届县委县政府及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马尔锅庄以完成:
       1、传承、挖掘、保护及前期历史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于2003年8月完成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已成功)。于 2004年5月完成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已成功)。于 2005年3月完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已成功)。今年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
       3、成立了马尔锅庄协会,协会由会长1人、副会长2人,理事长1人组成。
       4、宣传方面:先后参加了汶川县水磨参加过锅庄比赛,2013年代表小金县参加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周庆,2013年代表宅垄乡参加小金县第二届“世界杯”全民健身锅庄大赛。2013年北京影视组到宅垄乡马尔村录制马尔锅庄。
       七、主要价值
       1.学术价值。在嘉绒锅庄中,常见的是男女牵手围圈而舞的表演程式,而马尔锅庄虽然也是男女牵手围圈而舞,但是在舞蹈开始前的分列而站和舞蹈过程中的男领女和形式之独特是其它锅庄所没有的。
       马尔锅庄中的乐器种类之齐备也是其它藏族舞蹈中也属少见,因此发掘,抢救和保护马尔锅庄,对于藏族舞蹈史乃至中国舞蹈史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2.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马尔锅庄对整个小金地区乃至整个嘉绒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马尔锅庄无疑是继四姑娘山自然景观之后的又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
       八、马尔锅庄表演缩影


(责任编辑:孟迎春)

180-1126-0388
151-9621-6150
159-8371-8283